過去少見因「失戀」求助精神科醫師的開導,但臨床上近年有發現有增加的趨勢。記者杜建重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過去台灣人受到「男人有淚不輕彈」、「阿信精神」等影響,當遇上失落感時,總會「忍」在心中,暗夜度過不了心中的關卡,才縱容自己放聲大哭,若是連大哭的方式都沒得選擇,往往會忍出病來,隨著近年媒體報導、醫師大力宣傳,遇見心中難關時,民眾不再會選擇自己埋單,而是會尋求精神科醫師幫助。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說,近年台灣民眾的心理衛生觀念,確實有明顯地抬頭,過去少見因「失戀」求助精神科醫師的開導,但臨床上近年有發現有增加的趨勢,連年紀較長的男女也願意與醫師一同面對失落感,如孩子要出嫁、退休後症候群、台商回流憂鬱等,都願意敞開心房與精神科醫師談談。袁瑋觀察台灣近年精神科、身心科診所愈開愈多,並不是全然與需求增加有關,她說「需求雖然有增加,但供應面增加比需求快」,台灣大醫院所需的精神科名額不多,但是精神科醫師的執照每年仍持續核發,領照的醫師沒有大醫院的缺可以去,只能另尋去處,開業是最快的選擇。她分析,精神科並非是「非看不可」的科別,加上健保核價低,大醫院雖然知道民眾對於精神科的需求有增加趨勢,也不願隨意增加院內醫師的名額。大多醫院為了維持精神科的營運,在健保不幫助的情形下,多是採取自費的模式運行,或是開立藥品賺取藥價,診所營運的模式也大同小異,她認為政府應該審慎思考精神科供需問題,否則會有不必要的問題出現。
5B9E5D2D010901AD
arrow
arrow

    susanua5up0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